《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笔记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得获取新东西。所以研究是具有艺术性的。

Posted by coding-zen on August 28, 2018

acitively making meaning, rather than just absorbing information

1.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学得更好而更主动进入的对你自身来创造性的探究;

2.研究不是单纯地吸收信息。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得获取新东西。所以研究是具有艺术性的。

研究必备的三种意识

研究是为了”更好“

这是说的“更好”,有时候是获取更扎实的知识,有时候是掌握更先进的技能。要实现这些”更好“,需要你主动系统地探究和发现。

作品意识:研究精神的起点

研究的第一步还不是明确研究目标,而是建立研究的驱动。研究的驱动指的就是研究的主动性,我把它成为作品意识。

一个人在开始研究之前必定会先有强烈的作品意识,这里所说的作品就是希望把一样事物做得更好,做得像个作品。在作品意识的带动之下,才有以后的整个研究。也就是说,作品意识是研究精神的起点。

对于作品意识,有的人可能会把作品这两个字想得太大了。打个比方,作品不一定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有可能是一座宏伟建筑当中一个门把手的握持感。门把手的材质形状和样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我举这个例子是告诉你,作品不一定是宏伟的,它也可能关注的是细节。我还想告诉你,研究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表现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节。

我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你平时做事的时候给自己一句暗示,告诉自己“我要从事这件事了”,不是做这件事,而是从事。仅凭这样一个词的变化,你的仪式感和作品意识就会被唤起。

目标意识:防止研究过程跑偏

研究中必要的第二个意识,是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的,它叫目标意识。光有研究精神和作品意识,一个人很可能还会在研究的方向上跑偏,就是因为缺乏清晰的目标意识。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写论文,刚写了几行字喝了两口茶,结果就突然打开维基百科认真地去查看茶叶的起源、分类和制作工艺,看了两个多小时。这是很多人在做研究的时候比较常见的分心状态,甚至已经有了拖延症的嫌疑了。你写的论文不是关于茶的起源、分类和制作工艺的,你跑去查这些资料,这叫严重跑题,是你研究的目标意识出现了问题。

怎么保持目标意识?我同样给你一个有效的建议。你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要时刻盯住自己初始的研究目标,并时刻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研究的主线。我建议你,用一种上帝的视角来俯视整个事情的全貌,你才能守住目标不跑偏。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人们往往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里面过度沉溺。关于这方面,我在这先不展开谈,我会在下一节的内容当中再为你细致地讲解。

研究需要付出成本

我为什么在这里要为你强调研究需要付出成本?就是因为如果我不为你指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太有限,你还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研究能力差。有的时候你的研究能力差,只是因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还远远不够。

人们做研究,尤其是做学术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基于科学实验的研究,试错的成本高得很,因为实验会成百上干次的失败,研究的成本就体现在这儿。这也是为什么学习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经费,一旦没有了研究经费,很多学术研究就会被搁置。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研究的成本比学习的成本高得多。

搜集资料:足量,但节制

主动性是足量的保障

怎么做到资料搜集的足量呢?两个标准。第一看你的主动性,第二看资料的宽泛性。

主动性能让你达到足量,而宽泛性能让你评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

什么是主动性?很简单,比如你如果问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有哪些技巧?我倒不是不知道那些搜索的技巧,只不过要是你主动去到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搜索技巧”,或者用英文输入"How toresearch",你同样会得到答案,甚至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答案。

宽泛性:是”有目标“的多

什么是宽泛性?我给它的具体描述是跳出单一的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才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完成研究。

要做到节制,就要用我们前面讲过的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了。你要注意了,这个节 制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在研究的执行当中,偏离了原始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它不一定是一种错误,你不能说研究者缺乏研究精神。但是如果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执行力很差,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第二种是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

要避免对我这个人的研究陷入一种粉丝的行为,他们就不应只看我做的东西,听我说的话。还应该跳出来看看别人对我的评价,把我和有类似特点的人进行比较,听听对我的负面评价,想想那些评价有没有道理,这样才能保持客观。

第三种是要避免情绪化。

对于所掌握的信息获得的资料产生了感情,那你的研究结论一定会出现偏差。有一些优秀的研究者往往被人说成是无情的人,而我认为无情恰恰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

处理资料:运用批判性思维

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资料,我们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的方向,一个是抓本质,另一个就是找规律。

抓本质就是找不同,要找不同就需要做对比; 找规律则是求相似,要求相似就需要做类比。、

那些不同的部分,我们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相同的部分,我们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找到它们的规律,以求更快地认清它们。

创造输出:督促研究的完成

用写作促进你的研究

好文章要有系统性

好文章要有足够的文本支撑

好文章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

如果你的研究让你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你应该把它写成一篇系统的、有文本支持的、逻辑论证严密的好文章。这对你和别人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

学术研究的四个特点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点有Validity、Reliability、Continuity和Universality。这四个词的意思是讲学术论文的正确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普适性。

增强研究的正确性

在正式写论文前要向导师提交一个Proposal,也就是论文提案,用意是获得导师对你论文正确性的认可。提案中会呈现你的论文要研究的核心课题、论文的结构框架,以及每一部分的逻辑关系。

如果你的提案中展现的论文各部分逻辑关系有漏洞,甚至只是逻辑有些弱,你的导师就会让你重新提交一份Proposal,以确保整篇论文的Validity,也就是正确性。当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后,你才可以逐步地展开论文的表述。

虽然不像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如此的严谨,但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研究的时候,也很可能会在一开始就陷入误区。虽说研究中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但也请你记得,在研究的套路中少不了与高手探讨,跟行家请教,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研究的正确性。

关注研究的可靠性

你的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必伴随着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每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在论文后面都会有一个Reference List,也就是参考资料列表。你说我的论文可不可以不参照别人的书目或资料,单凭自己的主观表达来论述呢?对不起,不可以。

如果你单凭自己的主观表达进行论述,那你的论文的Reliability不是弱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也就是说,在学术体系当中,你不被允许进行主观表达。

什么叫可靠性?可靠性就是你说的话得有出处。在生活中我们当然可以随意地说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学术体系中,你在论文的写作中,几乎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不能只是你自己的想法,而要引用别人的话。

引用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你在你的论文中要写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哪年说的,在哪本书或是期刊或是什么其他的资料中说的,在那本书的哪一个版本的哪一页说的,你都要写清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几乎每一句话后面都会给一个这样的出处信息。

你可能会疑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叫我们写什么论文啊,去看他们的啊。即便如此,你做的工作也不可以被抹煞,你做的工作就是把相关课题的学术信息搜集整理起来。

事实上,论文的写作,讲究的是借力打力。因为在庞大的学术体系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你要将学术体系的某一个微小的分支进行那么一点点的发展,必须有扎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你要有大量的学术阅读,以获得一个学术的背景。

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本科生只是学习,很少研究。因为到了硕士,才叫研究生。跟博士研究生比起来,硕士研究生是更加不能擅自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因为你只是一个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本分,就是把别人的学术观点研究一番,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就可以了。表达观点,那是博士研究生才可以干的事。

基于这种可靠性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其实不是,但是要注意分寸。

我在英国学习学术写作的时候,老师一开始就跟我们说,在学术论文中,是绝对不可以出现“I”这个词的,就是中文里的“我”。你绝对不可以说“Ithink”或“1believe"之类的话。如果你这么写,那么你的导师很可能会问你,“你是谁?”

事实上,你基于大量的学术阅读,把符合或者说适合你要表达的观点的内容引用出来,也就相当于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借力打力。

除了写学术论文,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研究中关注可靠性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做 会使我们随时保持警惕,当我们看到某条信息的时候,如果不是“有据可查”的,我们可以对其持怀疑态度。尤其在网上,谣言和不实信息无处不在。同时,我们也被提醒,说话和表达观点的时候,最好时时处处给出信息来源,以增强说服力。

持续观察趋势变化

什么叫论文的可持续性?我们阅读很多经济学和传媒学的学术论文,那些论文都是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学者写的,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Validity,还记得这个词吗,就是正确性。这就是论文具有一个很好的Continuity。但如果我们两年前写了一篇论文,两年后的今天看起来这篇论文就站不住脚了,那这篇论文的Continuity,可持续性就很差。

研究的普适性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做的研究,大多是个性化的,凭个人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做的研究。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普适性,可能就不是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研究需要考量的标准。

掌握英文才能做深入研究

如果学习英文是为了深入地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能看懂英文资料。其实简单来讲,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词汇量。所以你应该从大量地积累学术词汇开始学习英文。英文学术词汇大量出现在GRE考试当中,GRE考试就是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

我在《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精品课中讲过,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如果你正想研究什么,发现有一些英文资料看不懂,你应该直接硬着头皮去看跟你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英文资料,边看边学习其中的陌生词汇,在这个环境中你才能记住那些单词。

只有直接上手接触你以为最后才要接触的东西,你才会有一种极强的成就感,才能坚持下来。一方面在研究中让你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会影响你随时随地进入研究的状态。你只要翻来覆去地在你要研究的领域中接触那些英文资料,一段时间之后,你再看一篇新的英文资料,应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会把事情做好。同时,他获得新机会的可能性要大一点,因为他会不停地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