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集:时间ROI提升格局,提升时间回报率|思考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管理,和投资理财一样,都要有格局和眼光。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 时间管理,不是让你在一天中,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忙忙碌碌做很多事情,而是先要做对[关键的事情]。 时间管理,不是让你在忙碌中满足于一时效率提升,获得短期回报,从而沉迷于自己很忙的[自我感动」。时间管理,是一笔追求长期高回报、高产出的人生投资。 所以,在这次时间管理课程的最前面几节课,我们不会谈——[如何每天4点起床]、不谈[时间管理不得不知的99个技巧]这类的奇淫巧技,也不谈各种时间管理App的使用,这些内容,还停留在术和器的层面。 我想和你谈谈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光和格局,做好现在的时间投资,获取将来无限的利润。 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当你知道人生的why,你就能搞定所有的how]。当你对时间的认识有了格局,有了大局观,这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工具就变得很容易解决。那么,我们如何提高时间投资的长期回报呢?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概念,叫[时间ROI]。
ROl,中文叫投资回报率,是企业财务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用来衡量企业财务投资回报的大小;相当于说,你给一家公司投资了100万元,你今年赚了多少?你的财务收益是多少? 用这种经济学思维,迁移到个人时间的投入和产出上面,就得到了[时间ROl]。 同样投入1小时,将来的回报或收益是非常不同的;时间管理要做的,就是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投入与回报,提高人生的回报和产 出。
时间ROl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做什么事,做事方式和做事效率。
第一,做什么事。一个指标,时间毛利率。还记得乔布斯怎么穿衣服的吗?做[对的事情],远远比[做对事情]更重要。 第二,做事方式。一个指标,时间杠杆率。还记得那个电影学院单身直男是怎么买衣服的吗?我们要像他看齐,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情。 第三,做事效率。还记得时间精力投入的二八法则吗?80%非创造性的、常规任务,我们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对20%关键任务,要尽可能加大投
02集:GTD:用一页纸搭建任务管理系统|任务管理
GTD就是个人任务管理系统,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首字母缩写。这是美国人大卫艾伦(David Allen)在30多年前发明的一套任务管理理论和操作实践。 这套GTD系统,就是给我们的大脑外接上一个任务管理的移动硬盘,让我们不用大脑来记事情,而用外脑来存储任务,这样,大脑专注于思考和完成任务,从而战胜低效忙乱,达到[心如止水」的专注和确定感。 一句话来说,GTD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正确地多任务」。
第1个概念,收件箱,英文叫inbox,它的用途是收集任务。工作中,你的办公桌、电脑桌面,就是你的inbox。桌面,不是垃圾箱,也不是资料库,不应该堆放你过去3个月至3年的全部工作文件,而是你当前正在处理的项目文档,和你当天新收集的任务。 收件箱无处不在,那是你将碎片任务或信息高效收集、化零为整进行批处 理的地方。
第2个概念,任务体系。其实就是将收件箱收集的任务分门别类、收纳整齐,形成一个自己的的任务管理系统。你是不是觉得抽象?不用担心,记住一个公式:365+52+12。
12个月,每个月第一天都利用我最理智的时机,专门用1小时列下这个月的月计划。 同理,52周,每周第一天,利用我最理智的时机,专门用半小时列下我这周的周计划。周计划,其实就是月计划的分解。 365天,不用说,就是每天早上,利用我最理智最清醒最热血的时机,专门用10分钟写下今天的日计划。 这样,这个不离身的笔记本,就是你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了。它是你最称职的私人秘书,你最可靠、最不应辜负的朋友。
第3个概念,归档。做完了任务,你要留简单的记录; 这三个概念,从前到后,最是一个任务在你的GTD系统中,从出生到完成的过程。收集就是出生,成长和完成都在任务体系中进行。完成之后,就归档到相应的位置,以备查询和复盘。
你会发规,你有一个工作流程了。 ·首先,所有的任务,用inbox归集; ·然后,inbox任务按时间进入你的任务体系,也就是12个月计划,52个周计划,和365天的每日计划。 ·最后,执行,归档。每天做一个简单的任务统计。
掌握GTD的3个核心概念,下面你用1页纸就能最有效的执行,落地执行的效果,要好过那些过度复杂的昂贵软件。
右下角的A区,那是你的任务收集区,就是Inbox区,右上角的B区,这是你今天的任务清单。左边的C区,则是你的归档区。 Inbox区,用途就是收集任务,避免遗忘,缓解大脑压力。例如,你在工作的时候,不断有人拿各种任务来找你,你先记录在inbox区域,不要用脑子硬记事情。否则,同时想着几件事情肯定做不好任何1件事情,人类大脑就不是这么工作的。Inbox帮你收集任务,你继续专注地执行原来的任务; B区的任务清单是你的每日计划,这个清单里都是来自你的任务体系,你给今天的自己立的fag。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10分钟原则。每一天,在做任何具体任务之前,在你最清醒、最理智、最热血的时候,先花10分钟做这件时间ROl最高的事情:定计划。你还记得上一节课的内容吗,时间ROI就是我们的时间管理思考框架。正所谓[抬头看路,低头拉车」,这个每日计划,就是你给自己规划的效率之路,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拉车之路」。 定完计划,绝对不能改,要对自己诚实,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眼光格局不够,还是执行力不够。这也是我为什么主张用纸笔做GTD。好处之一,就是不方便我们[自我欺骗]。所以,10分钟的计划时间,我称之为每天雷打不动的[立flag]时间。
针对B区的每日计划,这里提供两个小贴士。
第一,用重要紧急四象限来规划你的每一天。要把【重要不紧急】任务放在最上面,提升到战略高度。
第二,每项任务,加一个时间限制。
这个一页纸GTD,右边是inbox区域和每日计划区域,左边的C区是时间开支归档区,从上往下,这一栏就是你从早八点到晚八点的时间开支统计。每天睡前,用5分钟时间,沿着今天的时间轴,回顾一下你今天的时间是如何利用的,并且记录下来。 这样,这一页纸,就是你一天的GTD系统。再配合上52份周计划、12份月计划,可能你每年只需要买一个最普通的笔记本,做到最简单的几个小要求,就能同时兼顾整体和细节,同时做好规划和执行。
一页纸,就是你人生最有价值的记录和财富。
这个系统,简单,但是有力量。
最简单的一个笔记本,记录着你一整年的奋斗。
03集:懒癌难治?用1个游戏轻松克服拖延症|任务管理
所以今天的课程我们只讲了123三个数字 1.一个游戏熊猴大作战。 2.你大脑里的两个朋友理智小熊和顽皮小猴。 3.这个游戏的三条规则-按局计分刻意练习延迟满足-每次一个目标按月核算-引入合理有效的奖惩反馈机制。
人生就是大海上的扬帆航行,只有一次出发没有回头路,精彩在于探索未知的新大陆体味沿途的风景。 这个熊猴大战战胜拖延症,只是他核心价值的一点它更是让我们直视自己的内心。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写论文不是工作交差那些事情是没有截止日期的。我们到底愿不愿意为这些事情努力,愿不愿意超越简单有趣去做更艰难的任务,愿不愿意去超越[道理都懂]而去付诸持续的行动,超越表面洒脱实际懦弱的自我调侃直面自己内心的小猴子。 小猴子不是邪恶坏蛋他是你的一部分。理智小熊勇武憨厚顽皮小猴古灵精怪,你肥硕我就瘦弱你刚强,你就听话。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小猴子经常会得胜,但是小猴子你别得意,只要我不放弃自己还有斗志人生总是能重启。因为你和理智小熊一样都是我的一部分而已。 熊猴大战不但和你直面自己的内心,还是一家人一起直面内心。一起和拖延症战斗和旅游和吃饭看电影比起来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家庭行动。不但能凝聚斗志更可以深化感情。不但能让奋斗中的男女朋友成为神仙着侣,更能化解中产夫妻的七年之痒。不要说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可以提升财商让孩子从小成为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欲望的、有着强大内心的人。
04集:听德鲁克的话,3步打造自己的生产力流水线|流水线
区分任务权重
衡量是否高效,并不是一天工作多少时间,而是,你做了多少关键的任务。
很重要的就是,在我们做计划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任务应该有不同的权重,我们的精力分配、任务优先级也要有所不同,我们要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精力去做那最关键的20%,只有推动了关键任务,总体来说,我们才是有成效、有效果的,这才是我们时间管理应追求的真正的效果。
改变【眼睛大肚子小】
我们做计划的时候往往是这样,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列了一大堆的计划,但实际上去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只能完成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 但是,这还不是最大的危害。当我们列出了一大堆要做的计划的时候,我们把80%的不关键任务和20%最关键任务混在了一起,自然会忽略:哪些任务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哪些才是优先级最高、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的,哪些任务,会耗费我们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即使完成,却会导致计划推进低效甚至失败?
同样,在做计划的时候,我们不要太贪心,不要想着什么都去做;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心想事成,什么都去做。因此,我们得知道我们不要做什么,我们才知道我们真正要做什么;当我们知道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值得我们去投入的事情。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必须清晰的知道达成团队目标的关键节点,才能带领团队成员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让我们所有的奔跑、所有的忙碌是没有方向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推进真正关键的任务,去完成那个项目最关键的节点。
【三件事】系统
我们把计划断舍离到最关键的3件事情,也就是[二八法则]中提到的对于项目推进最关键的20%的部分。
我们如何确定三件事呢?也就是说,哪些事情才是关键的呢? 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很简单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他的事情都干了,但就这件事情没有干,这一周,我们及格了吗? -第二个问题:其他事情都没有干,只干成了这件事情,这一周,我们及格了吗?
到了周末,经过一周的努力,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复盘。 团队可以在这张大表面前,非常直观地看到每个小任务的进展,每个人的工作完成的情况,以及项目整体进展;可以总结这一周工作推进的存在问题,如何改进等。从而为下一周的三件事、进一步推进项目打下很好的基础。
06集:如何用20%精力搞定80%常规任务|标准工作流程SOP
要像苹果那样,用绝大多数时间,只做一两件重要的事情。那样的话,我们的精力分配就得有侧重,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死磕关键的三件事,用20%的时间和精力把80%的常规任务高效地完成。SOP就是我们的方法。 凡是工作,必留下记录整理的文档。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外包或授权,建立自己的生产力流水线,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重要不紧急的关键任务上。
07集:总是身不由己?管理开会出差不可控的时间|时间可控
·睡前必看Kindle。 我的个人原则,就是睡觉时,除了Kindle之外,手机和Pad等电子产品不能带上床。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失眠问题,只要不刷手机,都好解决。而这个[凡睡前必看Kindle]、手机不带上床,这种清晰明确的亮线,就很好的约束了个人的行为。 而且,我的Kindle里,每次只放一本书,每次打开Kindle,再也不用纠结看什么书的问题。选择困难,是浪费时间的一大元凶,而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确定好自己的选书和读书原则,你只看符合这些原则的书,每天睡前至少读书半小时。积少成多,每周看完一本书,变得非常轻松。一个小贴士,Kind1e也是时间管理的利器,因为,它治疗失眠极其有效。休息好,自然效率高。我出差的夜晚,基本都是捧着Kindle睡着的。
人们经常说,现在,很多人的工作是高负荷高压力,吸血一般的工作,还毁灭灵魂。 但是,如果你能主动规划的话,其实没那么糟糕。每个人的工作都很忙都很累,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确实会比其他一些人做的更好一点呢?该读书读书,该学英语学英语,该写作写作,总能按照自己的目标去执行,其实只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你也可以做到。 一是,不用苛求,抱怨没有用。二是要主动规划。时间管理,和学习一样,关键在于[主动]二字。 当你开始主动规划,并且锤炼好执行力和任务管理的基本功,你就能够为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你自己的成长争取时间和空间。
08集:用碎片时间高效学习,成为人生学霸|化零为整
所以,他永远都没有时间学习,反而充满了焦虑。而且,有时候确实有点时间,偶尔会出现了空挡,但是,这时候却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学什么,有一些碎片时间也没法利用。例如,他跟我说,「地铁上时间就挺长,但是那个环境我也没法学习,就只好去看韩剧了。餐馆排队的空档、中午休息等时间,我也没法学习,因为这样见缝插针的学习是很难的」。
人们往往只能见缝插针地刷微信,但是没法见缝插针地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他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不是我们没有时间学习,只不过是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我们有很多的碎片时间、空闲时间,但其实,碎片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说是鸡肋呢?因为弃之可惜,你知道这是宝贵的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食之无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碎片时间出现的时候,你也不会学习,你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
首先,对于第一象限,大块时间做大块任务:我们要放弃幻想,永远不要奢望在真空中学习,说到底,就是永远不要自我感动,永远不要等待大块时间来学习。那是等不来的。 第二象限,大块时间做碎片任务:在上班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创造大块的纯时间。接下来,我们会用好几个专题,来讲解番茄工作法,如何用番茄将碎片时间化零为整。现在很多硅谷的创业公司,都要求员工每天必须得有三个小时以上的纯时间不受打扰,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maker,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做出东西、做出完整作品的人。个人认为,番茄工作法是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所有0之前的1。我个人完成了3000个以上的番茄,彻底治好了我的懒癌。番茄工作法,能给自己创造出大块的纯时间。而做出任何真正的成绩,都需要大量的、有效的、纯时间投入。
第三象限,碎片时间做碎片任务:碎片化,已经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只能用碎片抵抗碎片。你需要对碎片任务进行批处理,利用我们前面介绍的一页纸GTD,将碎片任务有效收集,然后,在你下午疲惫的时间、中午晚上工作学习效率最低的时候,对碎片任务进行批量处理,一口气完成。GTD系统,就是将低价值任务批处理的方式。甚至,用番茄工作法的5分钟休息时间,你都可以把贴发票报销这一类的公司的行政琐事高效搞定。在家里也是如此,家务事也用碎片时间高效地批处理。我番茄休息的5分钟,基本都是顺手收拾家务。 此外,除了用碎片时间去做零碎的行政琐事和家庭杂事,碎片时间也可以高效学习,确切地说,是高效学习碎片知识。 我有一套基本规则:凡什么什么,必什么什么。例如,有段时间,我凡做地铁打车,必背单词。你也可以,凡地铁,必看Kindle电子书。凡打车,必听音频课程。
一句话,越是碎片化时代,越需要系统性学习。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努力,化零为整,服务于我们的整体目标。例如,我考的中国和香港CPA执照,就不是靠休假、不是靠在真空中用大块时间来学习的。而是,我每天8点就到了公司,充分利用上班前的两小时。还要利用工作中的碎片时间,以及周末的时间来复习。但是,这些努力都服务于我取得中国和国际CPA执照这个大目标。一句话来说,就是我将大块任务化整为零,然后用碎片时间,将学习的努力化零为整。
09集:像激光一样专注,打造时间管理基本功|专注力
真正的伟人奇人,不是因为他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道理,而是,他把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做到了人人做不到的极致程度。
所以,这个番茄工作法看似简单,但是,做到极致,就是修炼与时间化敌为友的强大内功。 它的最终效果是什么样呢?它要帮助我们找到并培养一种长时间高效的节奏感,帮我们去打造人体内部的效率生物钟,就像我一个学员说的:有了番茄这个效率生物钟,滴答滴答,它会陪伴你,按照自己的节奏,过你自己奇特的一生。
25分钟:4个技巧,专注时像神人 那么,如何锻炼我们的专注力?番茄的25分钟是我们的答案。 这次,跟大家分享4个帮助我们度过25分钟的小技巧: 第一,亮线原则(Bright Line) 简单说,番茄的25分钟规则,就是给你画了一条线。所谓[亮线」,是外国律师圈子的一个行话,意思就是清晰、简洁、绝不模糊的规则。假设,你戒烟时,你说你少抽点,而不是一根不抽,这个规则就不是亮线。戒烟就一根不抽,戒酒就一滴不粘,这是亮线。
有了亮线,越过这条线时,你必然就意识到。无法自我欺骗!有了番茄,你拿起手机刷朋友圈,你就知道你越过了需要保持专注这条线。没有番茄的时候,你刷朋友圈的时候自己是不知不觉的。
25分钟番茄时间,除了你计划要做的事,不能做别的任何事情。看书就是看书,写报告就是写报告,不能做甚至有益的、有价值的事情也不行。不做当下该做的事情,就是拖延。刷微信当然更不行。番茄帮你化了一条线你越线了,你就知道了。而没有番茄时,神游万里,你还以为自己在学习,在努力。
第二,创造仪式感。 我们也可以通过仪式来帮助我们进入专注状态。例如,我的仪式就非常简单。我启动番茄时,同时会带上耳机,听我听了一百遍的、马友友演奏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Bach: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长此以往,打开这个音乐,就像给我按了一个开关一样,这就是进入专注状态的一个仪式。 甚至,按下启动番茄钟的那个按钮,番茄钟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结束的闹铃或震动,也是一种极简的仪式。
第三:用辅助工具抵制诱惑。 很多人知道做番茄要专注,但是还是手贱忍不住去滑手机。这时候,为了维护你的专注,甚至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屏蔽你的网站。有很多这样工具,你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了之后,你一点开非生产力的网站,它会自动帮你屏蔽了,一次设置,终生有效,关机都没用。利用外部工具的帮助,用巧劲而不是蛮力去抵抗娱乐的诱惑,避免无意义消耗意志力。而且,长期坚持,它就成了习惯。
第四,用5分钟原则战胜番茄拖延症。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番茄好,让我们更高效,但是就是拖延,拖延着去不打开番茄。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小的技巧,超级有效,就是5分钟原则: ●不管任何事情,只要列在你的清单里面,需要去做的事情,你就不要自己去想:我到底做不做它。 ·而是,先做5分钟再说。 ●做了5分钟之后,你却可以选择做继续做下去,也可以选择放弃。 通过这种方式,其实很多人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只是不敢开始而已。 一旦开始做5分钟,你就发现事情没那么无聊,没那么难,自然而然就做下去了。 所以说,番茄的25分钟,是对专注力的刻意练习。而实现专注,有4个小技巧:亮线原则、创造仪式感、用辅助工具抵制诱惑、用5分钟原则战胜番茄拖延症。
5分钟:4种方式,休息时像死人 番茄的25分钟,我们要刻意练习专注力,那么,5分钟的休息时间如何度过呢? 其实5分钟比起那25分钟更重要。 因为正确的休息方式,决定了真正的效率高手跟普通人之间距离。效率高手,必须掌握快速有效、将身体和心理恢复到最佳状态的内在规律。这是个时间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点。 像乔丹那样的运动员,能够在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完全放空,通过短暂休息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恢复到最佳状态。甚至能反败为胜。 对比之下,普通人,下班后躺在沙发上,躺在床上刷手机,他会感觉身体被掏空。他会娱乐,玩手机看电影,但这不是真正的放松方式。 这5分钟,我们先谈不做什么。再谈可以做什么? 之前我老说,「当我决定不读什么书时,才是我真正读书的开始]。番茄的5分钟休息也是如此,一句话:绝对不做烧脑的事情。 具体来讲,5分钟休息,不要做消耗脑细胞、耗费意志力的事情。当然,番茄的5分钟他不是为了赶紧娱乐,而是为了休息后恢复我们高效和专注状态,重新恢复生产力。所以,也不要猛刷朋友圈。
那么,5分钟休息,推荐做哪些事情呢?我做番茄时,经常采取这4种休息方式: 第一种:纯放空。放空嘛,很简单。就是放下手机、离开电脑、看看窗外(外面只有高楼没有自然时,就捧着桌子上的小绿植看吧),喝口水,上个卫生间。这个非常好理解。 第二种:做家务或工作中的杂事碎事。各位朋友肯定知道,天下如果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家务。因为家务这种事情是碎片的,无法彻底消灭的。它最适合化零为整,而不是时时刻刻看到家务就做,那样你会发现永远没有穷尽。 但是,如果你在家办公学习,用番茄5分钟休息时间,去将碎片家务化零为整,也就是「批处理」,效率更高,而且家务会变得不那么面目可憎。工作中,本身不创造价值的,贴发票报销一类的行政琐事,也是如此。和家务一样嘛,在番茄的5分钟休息时间去做就可以了。 第三,伸展伸展。5分钟时间也可以去做一些伸展运动,舒展舒展身体,给自己做个眼保健操,给自己疲惫的脖子做个简单的按摩。身体和精力的恢复,对大脑长期专注状态的维持非常重要。不然,就会出现《马太福音》里彼得分析自己的问题,[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最后,介绍我的终极休息法:休息时像死人。 在最高强度的时候,其实一天做20个以上番茄的时候,其实需要一种最高效的休息方式。什么方式?非常简单!其实就是效法死人,直接躺地上,然后调整呼吸、平静内心,快速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恢复最佳状态。 你通过这种方式,在5分钟的时间直接躺在地上或者沙发上,完全让自己放空,在5分钟结束的时候,满血复活,跳起来再做一个番茄。 这种休息时像死人的方式,适用于超高强度的工作。例如我以前做翻译时,每天翻译2W字,需要20个以上番茄来实现。非常高强度,身体和心理非常疲惫。要知道大多数译者都认为1万5是作为翻译的效率极限,很多人5千一天都翻不出来。我作为译者时,多年保持五一十一7天翻译十几万字的生产力。高强度工作的背后,必须靠番茄。 我以前在四大时,一个非常厉害的女合伙人,她怀孕时加班,就是累了直接平躺在公司地板上。高效率人士的方法都很类似,哈哈。 所以,最后再强调一下,5分钟的休息时间甚至比25分钟更重要。没有5分钟的休息,就没有25分钟的高效。这种张弛有度、身体内的节奏,就是番茄的精髓啊!
10集:用小番茄,打造强大的目标管理系统|目标管理
3000个番茄的效果 所以说,我觉得番茄带来实实在在两个变化: 一个是克服盲目的自我感动,用数据用事实来说话,我们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努力,那么专注。 另外一个,就是让自己的效率真的翻了好几倍,学习工作轻松愉悦。所以,我觉得,任何严肃的追求,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严肃的追求,都需要纯时间的投入,而番茄,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量化我们自己纯时间投入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通过番茄,不光发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时也认识了自我。而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这就定义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本质。 这就是,我个人的番茄之旅,我3000个番茄之后让自己改头换面的体验。所以,我用个人的实践,去证明了它绝对不是新时代的一个烧香拜佛,不是自我安慰,而是真正地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生命,去认识并打造自我。
用番茄的场景,我总结了4种情况,8个字:独自、专注、积累、习惯。
第一种,独自。就是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像我们工作中去写底稿,写报告,做ppt。 第二种,专注。需要我们专注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写作、备考、工作写报告或者去读大部头读经典、读慢书读好书的这么一种深度阅读的经历,都是需要通过番茄来帮助我们实现专注的。 第三种,积累。就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够实现的任务或者目标。你考CPA、考研、司法考试、这一类目标都需要数百个小时的长时间的投入。或者你自己去实践1万小时理论,这都是需要番茄的陪伴。有了番茄的陪伴,有了番茄的量化和反馈,它能告诉你每天、每周、每个月、每年在某个目标上完成了多少番茄,还离终点有多少个番茄,我们才能够长期的坚持让自己的努力可以积累。因为这一类目标,最重要的就是纯时间的投入。 第四点,习惯。就是说,需要习惯养成的事情。例如,每天用一个番茄的时间去整理印象笔记,每天都做一点知识管理。这是番茄是非常好的一个量化的帮助,帮助我们养成习惯的这么一个方式。
然后,绝对不是用番茄,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沟通或协作场景。
番茄工作法,虽然执行简单,但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器,而是一个最简单、但是最强大的目标管理系统。
11集:用番茄安装效率生物钟,每天8番茄胜过8小时|内在节奏
番茄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之间如何切换的问题,而切换的问题,本质是5分钟休息时间出问题了,理解或执行不到位。
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将番茄的5分钟休息提高到战略高度。因为我们说5分钟的休息,它不是娱乐,而是放松和恢复,所以这5分钟的放空,它不会导致我们很难马上切换到工作状态。因为你不是从娱乐到工作,而是放松后回到工作,是工作状态本身的一个张弛有度。 实在珍惜时间的话,可以在休息时间去沉思,脑子里装一个问题,这样,更加不会打断工作时间的专注。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他在散步休息的时候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说明很多时候,让工作张弛有度的休息也可以是另外一种出成果的方式。 在认知科学中,人脑思考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专注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型。说的就是番茄的25分钟工作和5分钟休息。在发散模式下,人脑不但没有停止工作,反而在对工作中形成的思考和知识建立关联,发酵。而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的体系和网络。番茄的5分钟,就是思考的发散模式,就是牛顿的苹果。
此外,5分钟的休息,甚至还有拯救低效的功能。很多时候大家在坐在电脑前工作,长时间工作的时候,投入时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很有可能你自己已经不专注了,自己都没有认识到。但是,有了番茄之后,如果你遵守番茄的规则,那么,你最多走神25分钟。因为你要休息啊。你可能25分钟效率不好,但是一个5分钟的一个休息的切换,就能够将你从低效中拯救出来。
所以说,切换问题,本质上就是因为5分钟的放松时间的理解和执行不到位,要将5分钟的休息,提高到一个培养长期高效所需的内在节奏感,这么一个战略高度。这
也是为什么番茄工作法一个周期是30分钟: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这样刚好两个番茄是1小时,除了让工作张弛有度,也便于统计。我900个番茄,通过了3门CPA。一门150个小时,我不会将、也没有必要将这5分钟,从我的学习时间中排除出去,因为5分钟实在太重要了。
总觉得25分钟太短?自己一专注就2小时? 用过番茄的人,常见的第2个问题就是:总觉得25分钟的番茄太短?自己一专注就是2小时?这也是我被问了上百遍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你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你的学习和工作,到底是百米冲刺呢,还是人生马拉松?如果不是百米赛跑,不是赶在截止日期之前交差,有没有必要跑步时一口气不喘。
与其学习2小时之后由于太疲惫而被动休息,甚至出现玩手机等报复性娱乐的情况,不如每隔25分钟就休息5分钟。这样你的学习更有节奏感,学习更轻松愉快,也更有成效。
而且,我们学东西的时候,学三天没问题,然后我们崩溃了,休息两天,然后再也捡不起来了,是吧?就是说常见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这么出现的,这就是用蛮力,熬时间的常见后果。 所以,当我们专注工作和学习时,如果我们从1天的维度来看,25分钟太短,你确实能一口气专注两小时。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生长跑、人生马拉松的角度来看,从一个月、一年的维度来看,25分钟加上5分钟,其实是让你去学会放松和快速恢复,帮你去建立长时间专注的内在节奏感。而这种内在的节奏,才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时间管理基本功。
番茄工作法,是对时间管理内功的刻意练习,而做番茄时的最佳状态,就是心流体验。
所谓心流体验,其实就是人做事情的时候,全情投入,那种全然忘掉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其中的感觉。
心流,它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以实证方式验证的心理学理论。他不像那种星座一样,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反而科学。所以,就像搜集完七龙珠,就可以召唤神龙。你只要集齐心流体验的6个要素,就好像你集齐了七龙珠,就可以召唤神龙一样特别的简单。所以我这里面的要素,番茄都各有贡献的。、
第一要素:专注。很简单,番茄的25分钟,为纯数量计量的时间引入了质量维度,帮助我们实现专注。 第二要素:及时反馈。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玩游戏不喜欢学习,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你学了3年可能就一次高考,成绩还过了几个月才出来。
游戏给你快速反馈,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在游戏中,你一刀下去,就爆装备了、打怪升级了。所以,会有人玩游戏上瘾,连着玩几十个小时,但很少有人学习上瘾在教室里不吃饭不睡觉。而番茄,它为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反馈,就是说每一个番茄,它都是你自己向目标前进的一步,而且是非常扎实的一步。
例如,我考CPA,900个番茄的目标目标,番茄是唯一的KPl。每一个番茄的努力,它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学习这种事情,个人成长,在乎的是过程。这个过程只要你是专注了高质量的纯时间投入每一个番茄的全时间投入,他都是扎实有效的。这种反馈胜过于你又看了一页书,有学了一个课程视频,又做了一个题目。
第三要素:忘我状态,不焦虑。焦虑症位列本世纪三大绝症之首,那么,如何战胜焦虑?学习成长的焦虑会导致行动力的瘫痪,而不行动或太多太碎片的努力会引发下一步焦虑。导致恶性循环,跳不出去。
而番茄会斩断这种恶性循环。但是番茄是很小的一步,就是最扎实的一步。让你去写一篇学术论文,很难。然而通过番茄对项目进行分解,让你去做一个番茄的资料收集,很容易。让你用一个番茄,写清楚一个概念,很容易。番茄能够克服焦虑,因为番茄的行动,是个小目标。是最小的、最落地的行为改变。
第四要素:个人能力和任务难度的匹配。心流体验需要正确的难度:可克服的难度,比当前能力水平稍微高出一丢丢的难度,走出舒适区,但是没有进入恐慌区。在学习区里打怪升级做任务,感觉刚刚好。
自身能力显著低于事情难度,我们会焦虑,觉得太难了,就会陷入恐慌区;能力显著高于任务难度,我们会感觉无聊,太过于舒适了,感觉没有挑战,自己也就会犯懒。心流体验,需要我们从事比当前能力高一点,不太难,又不简单无聊,有点挑战性,引导我们走出舒适区的任务。走出舒适区,犯错误才能成长。
比如,我2012年考CPA。任务整体是一年通过CPA科目最难的三门(会计、财管、经济法),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任务,作为一个整体,是难度太高,让我们产生畏难情绪,焦虑,无法开始行动,看不下去。
但是,引入番茄的机制,任务经过分解,变成每天9个番茄,这就大大降低目标的难度。不焦虑,不无聊,走出舒适区,刚刚好。 写一篇英文学术论文,任务很难。但是,通过番茄的任务拆解,一篇英文学术论文,作为一个项目,拆解为前面的资料收集、中间的中文论文内容的整理编写、以及最后的简单的中文翻译英文的过程。 每个任务都需要一系列的番茄,通过纯时间、专注时间的积累来完成。经过拆解,你就能够让这个事情的难度变的大大降低,仅仅稍微超出当前的水平,稍微克服就可以实现了。他是让你稍微走出舒适区,这样的任务也能让你个人得到成长。这就是我想说的对任务的控制感和合适的任务难度,番茄有重大贡献。 第五要素,对客观时间的主观感受能力,或者说[时间感]。如果你对时间的感受不能,如果你对时间没有感觉和把握能力,这样的话,一不小心就一年过去了,一不小心一小时、一天就过去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冬天就过去了,而且你想不起来你到底干了啥!
然后,如果问你要写一篇5000字的文章、去做一个什么事情、要花多少时间?我们对自己做什么事情花多少时间有没有感觉不知道!这就是对时间没有主观的感受能力。 而我们说,番茄的目标是形成人的一种内在节奏感,打造体内的效率生物钟。他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去建立对时间的主观的感受能力。 因为人的时间,包括外部时间和内部时间。外部时间是永恒的,有人说[时间是不能管理的」,说的是那个永恒的外部时间。但是人的内部时间是不一样的:柳比歇夫那样的奇人,把自己的一辈子活出了别人五辈子、十辈子的效果; 每天都是24小时。明天早上醒来,我们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价值几万块的时间。但是,每个人的一天不是同样精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是内部事件,主要看你那对时间的一个主观的把控能力,让你现在是你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说,番茄最重要的一点,就帮助我们去把握自己的内在时间,形成一个自己体内的效率生物钟。
第六要素,内在激励。然后就到了第六颗龙珠:内在激励。用我们小能熊说人话的标准来讲,其实就是: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真正喜欢的事情。你会说,这个东西是鸡汤啊! 确实,看起来和番茄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做番茄的人是最容易体会这个道理。因为你做番茄的专注,那种心流状态,就是做事情的时候只看见事情本身:工作的时候你只关注工作本身,而不是想这个工作是为了老板发工资、是为了年终奖、为了登上人生巅峰。是吧? 这个时候,你做事情是目的,存在于自身,没有求助任何外物。这就对了,这就是番茄的状态。 甚至,很多时候,你不想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真正用番茄工作法投入进去了,你会发现之前[自己不喜欢这件事]的感觉,仅仅是一种畏难、逃避的人性本能而已。而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能战胜自己的本能,而不是一再遵循本能。 所以,番茄工作法,对心流体验6要素都有重大贡献,是对工作学习最佳状态、对心流体验的刻意练习。
所以,在时间管理上,如何看待混乱和秩序? 我们不要毁灭性的时间混乱,猛学两小时,崩溃一整天,猛学两三天崩溃一整周。一曝十寒,脉冲式努力,陷入猛学崩溃的无限循环。
我们要驾驭毁灭性混乱,体会时间的秩序。不要一曝十寒的无限循环,而是形成自己长期高效的秩序,形成自己张弛有度的节奏,打造自己体内的效率生物钟。通过番茄工作法,给我们混乱的工作和学习、给我们的时间建立秩序。
就像宇宙和大师一样,不去战胜时间的混乱,我们只停留在、沉沦在是原始的混乱状态。猛学、崩溃,「感觉身体被抽空」、自我感动自我安慰,再猛学崩溃,在学习和崩溃之间无限的循环。 但是,当我们引入了番茄钟之后,真正将番茄的节奏内化为自己的效率生物钟,这是一个长期高效工作学习的机制和节奏。就像我的那个朋友说的,滴答滴答,形成自己的节奏,陪伴你,度过自己独特的一生。 所以,不用担心工具让我们成为机器人,任何一个大师,都需要这样的工具。任何一个大师,都只有驾驭规律后才能实现自由。是否会因为使用了番茄工作法而成为机器人?
番茄工作法,就是让我们真正施展自己才能的规律和秩序。番茄,就是我们效法大师,去拥抱限制,去拥抱秩序,最后,才能让我们迎来自己时间上的自由。
这一课,是对番茄本质的理解。番茄不是简单的时间管理技巧,而蕴含着专注之道,是培养我们的内在节奏,是锻炼把握客观时间的主观能力,是对心流体验的刻意练习,也是我们驾驭时间的混乱,为自己建立内在节奏的个人精进之路。